云顶国际暑假社会实践活动--“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”专题活动
中华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,承载着文明传承与民族复兴的重任。为传承红色基因、激活红色资源,以青春视角解码历史、传递爱国热忱,公司开展“赤诚燃志爱国风”暑期社会实践活动,通过调研走访与创意传播,搭建起历史与当代青年的对话桥梁。
此次活动,由2022级音乐学一班张梓萌同学带领“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”志愿团队,奔赴濮阳清丰县单拐村革命旧址、濮阳市烈士陵园等地,开启“寻访身边红色记忆”暑期实践之旅,团队成员有马宇涵、温述耀、王长兴。
在单拐村,土坯房里的煤油灯、墙上模糊的“抗日救国”标语,搭配老支书讲述,还原冀鲁豫边区军民“一手拿枪、一手拿锄”的斗争日常;邓小平同志曾在此与村民同吃小米饭,军区印刷厂战士用蓖麻油替代油墨印传单的细节,让红色遗址“活”起来。
随后,张梓萌同学带领团队来到濮阳市烈士陵园,通过聆听管理员讲述,拼凑出赵进先烈士“22岁牺牲时口袋装着给母亲的发卡”故事,那枚小小的发卡,或许是烈士在奔赴战场前,特意为母亲挑选的礼物,藏着未说出口的牵挂与不舍。
团队用调研探访挖掘历史、以创意传播让红色故事“落地”,为激活红色资源、传承爱国精神发力,让红色历史在青春视角下焕新活力,助力青少年红色认知扎根成长。
团队聚焦“活化红色资源”,组建跨专业团队,明确“调研—探访—创作—反馈”路径。调研中他们发现,青少年对本土红色历史存在认知“断层”—— 单拐村孩子熟视无睹革命旧址,市区员工背得出抗战史却不知家乡烈士姓名。由此,团队确立“用青春语言翻译红色故事”目标,让历史“落地”为青少年听得懂、愿传播的内容。
“我们通过收集反馈,了解到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,参与者对濮阳的红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,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。同时,我们也收到了很多宝贵的建议,为后续活动的改进提供了依据。制作电子纪念册和撰写实践案例报告,不仅是对活动成果的展示,也是对经验的沉淀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类似活动。”
——2024级音乐学二班马宇涵
本次“赤诚燃志爱国风”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,让红色记忆挣脱冰冷史料的桎梏,化作可触可感的青春养分。从挖掘故事的细腻笔触,到传播创新的青春表达,红色教育的种子已悄然播撒。
未来,青春力量将持续以实践为墨、以热忱为笔,让历史温度与青春担当持续同频共振,推动红色精神融入时代脉搏,于岁月流转中生生不息、熠熠生辉。